接受電獺少女的訪問上線後,Youtube 的演算法覺得我應該很愛看年輕人跟矽谷科技公司相關的內容,於是自動推薦了許多在海外工作的台灣年輕工程師頻道。
看了幾集其他人的節目後,因為我自己也是在同一個科技圈圈內吧,所以還滿多感想的:
1. 討論年薪
「xx工程師年薪大解密」或「放棄xxxx萬年薪」之類的影片想當然爾點閱率高。
我可以理解對準備進入職場,或剛進入職場幾年的新鮮人,這樣的題材感覺很有參考價值。甚至對不是科技業的上班族而言,滿足一種好奇比較心,也是人之常情。
我說說為什麼過去,未來,我都不打算做這個分享討論:
1a) 過去六年,每年十月我固定要做團隊成員的 compensation planning (薪資調整)。
也因為職位的關係,一窺了前公司在台灣科技業薪資水準鬧得滿城風雨的內幕。我自己覺得也幫忙收拾了許多殘局,雖然事情起源與我無關,但也從危機處理中學到了一些大公司對薪資規劃的概念。
對於分享各職等的薪水範圍、美國與台灣市場薪資差異,這類高度敏感的話題,我心中有解不開的自我限制。一個專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應該是內化而不是依附著就職狀況。雖然離職了,我也不希望過去的團隊成員因我分享的訊息而有任何方面受到影響。
當然,我也不天真。員工們私下討論分享比較彼此的待遇,調薪幅度,不管在鴻海還是在 Google 都是無法避免,司空見慣的事。但身為前主管,我還是覺得自己不適當分享這類型的訊息。更何況,網上已經有許多年輕朋友做很詳細的相關影片了。
相對於實際的金額數字,我倒覺得薪資結構與實務操作機制,從面試後的 offer 到每年的薪資績效連動,比較有深入討論的價值。這樣的題材我覺得未來可以考慮分享。
1b) 我很 old school。職場的前三年在鴻海深圳上班,後來2011 年被邀請加入 nest 這間 30 人的新創公司,到 2014 年公司被 Google 併購,我覺得那些年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一種「對工作與專業熱情的職涯態度」。
這種感覺已經深植在心。
人可以為很多原因投入工作,奉獻自己的時間,精神,甚至健康。我覺得為了自我的專業成長,為了對產品的熱情,對公司的使命/願景,為了與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學習,都應該是放在薪水與股票前的優先順序。為工作投入自己的時間,熱情,能力,甚至犧牲家庭時間與健康,我想得到的是自己的成長,眼界與專業能力,而「高薪或股票只是慢慢成為領域中佼佼者的副作用而已。」
我不介意其他人做些影片或臉書發文分析討論科技工程師的薪資。某種程度上,有透明度對所有人都有益而無害。但是太過頭了會讓人覺得薪酬 (或名為 "員工福利“ 的一些公司小恩小惠) 是選擇工作的最優先順位,而這是我比較無法同感的。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是賺到了錢才說這種自命清高的風涼話。這些價值觀,信者恆信,不信者我沒法說服,也不想浪費時間說服。
2. 有沒有孩子真的會讓你的選擇不同
有了孩子,當你在思考「放棄xxx年薪去追尋夢想/環遊世界/下鄉開民宿/全職經營YT頻道」抉擇時,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考量點。
有了孩子,在社群媒體上討論自己在科技公司薪水多少多少,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當然,要不要有孩子是自己決定自己負責,沒有對錯高下之分,我也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我單純只是說,從這些 YT 頻道上看到的科技公司年輕人做的節目談的想法,讓我想到自己有孩子前後的差異。
3. 我做的內容有什麼意義嗎?
某方面而言,我自己的 YT 頻道好久沒做內容,一部分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我會懷疑,到底我有沒有在 "add value" ?已經有這麼多人在重複討論這些主題了,我再去參一腳不是畫蛇添足嗎?
但感性而言,我相信 every voice has value, every voice is unique。即使是一樣的題目,不同的人看法,經驗也不見得相同。所以我還是在臉書上寫著這些長長的廢文,或在其他場合做分享。
偶爾收到讀者正面的反饋也真的是很大的鼓勵,知道自己在做有價值的事。
最後還是要給社會新鮮人一個建議:
如果你不停用心在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眼界,思辨能力,那你的價值會隨著工作年資不停的累積上漲,除了金錢財富的累積之外,甚至轉化成更珍貴的判斷力與影響力。
真的不用花太多腦力斤斤計較於短期的各種薪資計算方式股價分析比較。集中你那優秀的頭腦思考更多「所以然」,問更多好問題吧!
(請注意,我是說「用心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只是說 "認真辛苦工作"。箇中差異,請自行體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