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創招募經驗談

  • Writer: Felix Hong
    Felix Hong
  • Apr 11
  • 6 min read

Updated: Apr 11

十多年前,當 nest 還只是一間小小新創時,我們在台灣的「分公司」位於林口文化三路遠雄社區二樓的一個小公寓裡,樓下就是 7-11。


那個小公寓裡只有我與老婆和另外一位年輕同事共三人,幾張 Ikea 桌椅和放在地上的 wifi 分享器。二樓的露台經常被樓上沒水準的住戶往下丟廚餘,電梯口走廊的燈泡也有一顆壞了沒有更換。


我們急需新員工加入,所以積極通過 104 招募。


當時我們有兩個面試地點的選擇:


・遠雄住宅區的這棟公寓「辦公室」裡,或

・林口當時唯一的一間星巴克


我們安排來公寓面試的人,到了林口,在住宅社區大門要跟警衛登記,表明是來找 xx 棟二樓的「美商巢居分公司」,經常弄得警衛一頭霧水。


面試者接著要找到正確的那台電梯,上樓後看到燈泡壞了有點暗的走廊,然後在一個很普通的公寓住宅門前按電鈴。入內之後看到的是我們沒裝潢的辦公室,面試則在空蕩蕩的「主臥」裡進行。


有位女同事當時來林口公寓面試,回家後跟她媽媽提起整個過程。媽媽非常的擔心,要她再三確認這間公司到底存不存在,起碼有沒有統編,質疑是不是詐騙集團或三教九流的行業。


約在星巴克面試也不理想:竟說自己是美商、創辦人是什麼 iPod 之父(不是賈伯斯嗎?)、團隊多厲害、美國投資人多大咖芸芸,那正式的面談怎麼在星巴克而不是會議室進行,整個過程也沒有人資 HR 出面呢?


這種體驗,要吸引人才的難度可想而知,更別提當時在台灣根本沒幾個人聽說過 nest。


前幾天與一位在高雄的新創公司創辦人聊關於招募人才的困難,我跟他分享了這些經驗。


他問我公司設立在高雄 vs. 新竹或台北,對於人才招募的難易度影響,如何看待來自大公司的人才市場競爭。我們也聊了一些該注意的細節與實際作法。


我首先想傳達的訊息是:幾乎所有新創公司在草創初期都會遇到大同小異的問題。你並不孤單,也不無助,加油。


2014 ~ 2020 在 Google Nest 這段期間,頂著 G 社的名號與龐大資源,招募這活動幾乎是不同境界的存在。大家可以想像,我就不多描述。


2022 ~23,我加入 Botrista 這間新創,在招募上又重新被打回人間。我天真以為憑著自己在業界累積的一些信用與人脈,努力一點應該可以說服一些好人才加入。沒想到難度仍遠超我的預期。


招募對新創而言,先天不利的因素太多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誘因與優勢。例如:


薪資:有競爭力的薪資應該是基本條件,否則是要人才來做慈善的嗎?薪資當然不一定只是月薪,也可以股票獎金等方式換算,這裡就不多談了。


工作文化 / 彈性:快速、靈活、勇於犯錯創新、信任、賦權,等等...大家應該都聽很多了,我也不累述。


獲利模式 / 商業展望 / 技術 / 公司願景:每間公司各有特長,但草創期的每位同仁都應該對自己公司的長處胸有成竹,能清楚解說,充滿熱誠。


以上這些最常用來招募的面向我就簡單跳過了。


下面我分享些額外的個人經驗,歡迎大家補充指教。


除了公司願景、薪資福利之外,另一個可以吸引人才加入的誘因是「職涯發展機會」。對於業界不少人來說這是可能考量的因素之一。


職涯發展可以分成幾個方向談:


1. 升遷/管理職機會 -- 有人在目前的公司一直碰到天花板,沒有辦法獲得他們想要往上的職位。大公司裡有政治角力、萬年主管、皇親國戚等狀況並非罕見。


不論原因為何,也許可以此為誘因吸引他們加入。


2. 更深的專業技術 或 更廣的工作面向 -- 有人希望能在一個專業領域上鑽研更深,很厭煩大公司的雜務、不喜歡繁瑣的流程、希望少一點部門鬥爭等等。


也有人希望能跨出自己的領域,例如工程人才希望能有機會跨足行銷,PM 希望能跨足業務,等等。有時在原公司沒辦法獲得這樣的機會。


這些都是新創相對容易打造的強項誘因。


3. 全球化的面向 / 與公司一起成長的展望


許多人希望能做「國際化」的工作。有些人也渴望搭上新創火箭,在成長過程中快速增加個人能力資歷的機會。


以上這三點都需要新創公司花時間深入了解進來面試的人才背景、個性與意願,才能投其所好。


有鑑於此,我強烈建議早期新創在招募時的 mindset 要正確:


・招募員工與說服投資人很類似。投資人直接掏錢給你公司,而員工則可能是放棄原本高薪穩定的工作加入你公司。


換個角度想,員工是用個人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投資你。


所以你要拿出說服投資人的那股自信、熱誠、願景、口條,來說服人才加入。


小公司不要有什麼「中階主管、高階主管、C什麼O」的架子。如果招募人才對你的公司很重要,那就找時間親自跳下去面試每一個應徵者。你不用當第一關,但是應該都要親自參與。


試想,你會把 pitch VC 募資會議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做嗎?不到三十人的公司裡有人比你(創辦人)更了解,更相信,更能傳達這個商業模式或願景嗎?


同理,還有誰比你更有能力說服人才加入?


・姿態要放低。草創期的新創極少有條件可以高姿態挑選人才的。


我們要找的是人才,而不只是堪用。人才勢必有很多工作上的選擇。即使是應屆畢業生也往往同時有大公司的面試機會甚至 offer 了。


在招募的過程中展現出誠意、多次積極的約談、偶爾吃軟釘子、主動配合應徵者的時間地點,都是放低姿態的基本。


謹慎運用你的人脈。


尤其是透過前同事、前主管、前師長教授、甚至親朋好友在幫你拉人。


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像是你公司第一線的招募人員。他們對你的公司真的瞭解嗎?他們都是怎麼對別人形容你個人,或形容你公司/業務/技術的?


與專業 HR、recruiter 或 headhunter 合作過就知道,他們會花很多心力在了解你的部門、開缺的職位、公司的產品,背景,文化等等細節。這是為了確保應徵者首次接觸這個機會就留下好印象,而且避免一開始就產生誤解。


相對的,你的前教授、前老闆、舅舅阿姨也許是熱情善意在幫你拉人,但他們是否會說這樣的話:


「我以前的學生現在出來創業了,好像是在做 xxx 跟區塊鏈相關的產品,我也不是很清楚。他現在好像在找人,你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介紹看看。」


你覺得這是會讓人產生熱情,好奇心或好印象的說法嗎?你會接受 headhunter 或 recruiter 這樣「幫你」嗎?


運用人脈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小心謹慎,使用到位。


・聆聽與提問一樣重要。建議面試官多花一點時間傾聽面試者對於自己職涯發展的瓶頸、期望等等,才有機會投其所好。



有時候不論怎麼做,人才就是猶豫不決,無法直接拉進來。這個情況下可考慮以 consultant 的折衷方式先讓他踩一隻腳進來試試看。


將心比心,任何人都會對離開現有的舒適高薪職位有所疑慮。換了新公司是否真能與新同事新老闆好好相處?工作文化是否真的吻合?產品/技術是否真的到位?


不妨先當顧問試試看 - 既可實際參與新公司的運作,又避開離職的風險,說不定還可領個薪水或拿點新創股票,何樂而不為?


對新創而言,能夠先在工作環境裡了解彼此也是一種避險。


前提是雙方要對 consultant 這個職位的工作目標與權責劃分非常清楚。那又是題外話了。


如果以上這些都試過了,還是困難重重該怎麼辦?


當然是快上臉書向真正專業的 HR / recruiting 大神求救啊!我沒招了!




Comments


©2021 by 阿洪福利社.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