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虛實的 VR/AR/MR 未來

這一集「矽谷為什麼」的節目訪問了微軟 Hololens 設計師唐聖凱先生,分享了許多關於 VR/AR/MR 未來的乾貨。


我沒做過 VR/AR/MR 的產品,所以這篇文章只是個人聽完節目心得分享,說不上什麼獨到觀點。即使如此,仍希望對非科技業的朋友有些參考價值。


1. 硬體在未來仍大有可為


・Input / 感應器技術


ToF camera, infrared camera, gyro, compass, accelerometer, ultrasonic sensor, 甚至是麥克風,溫度/壓力感應,等等 -


搭配使用這些感應器不是什麼創新,在一般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已經是標配。

但要運用在 VR/AR/MR 的領域,乃至達到廣告與電影中的效果,感應器的設計勢必更趨於客製化以加強軟硬體整合,有利於 AI 運算,縮小體積與耗電量的需求。


・光學


在輸入(camera)與輸出(display)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顯示的部分,空間投影 (spatial projection),高解析度 3D 等技術都還未成熟到可廣泛應用的程度。


這部分需要許多跨領域的硬體人在光學的領域突破,從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到量產製造都等待創新。


・電池


隨著電動車的發展,電池技術近年來已是顯學,對任何 AR/VR/MR 設備的重要性也很明顯,我就不再贅述。


(電池原料的礦產也成為世界強權的地緣政治角力點之一)


這是材料與化學工程的科學領域,未來發展很可期待。


・Miniaturize / 縮小體積


想要增加可使用場景,勢必要讓目前仍相當尷尬笨重的設備縮小成一般人不介意穿戴著它走在路上的程度。或退一步而言,起碼放在背包裡搭公車,而搭車時取出來使用不會覺得尷尬的體積。


穿戴式裝置要塞入以上那麼多的輸入感應器,輸出顯示器,還有電池,天線與處理器,實在非常困難挑戰最後這一點。


但是要達到廣泛日常化應用,以上硬體的挑戰是必須先跨過的門檻。


2. 想像中的 B2C 應用場景


・娛樂 / 社群


除了醫療與軍事用途外,訪談中聊到許多「未來可想像」的應用場景多偏向娛樂方面,如在紐約的公園與世界各地的同好來一場即興乒乓球比賽,或在街頭觀看已經發生過的網紅表演,等。


這種「非必要性」的娛樂應用,見仁見智。但我不禁想到 Jamie Cullum 於 2013 年曾在巴黎的聖心堂前,現場街頭表演。每次我在 Youtube 看這支影片都會很羨慕那些有幸能現場參與的遊客。


但是去過兩次聖心堂,我可以滿肯定的說,即使有 MR 的科技能在該處活生生重現他的演出,我也不會想要通過一個戴在頭上的科技設備去體驗。


我會想要把時間留給當下在身邊的人,與吸收當下環境的氛圍,用自己的眼睛再次晀看巴黎的美景。


人生中有些事情錯過了就錯過了,留下一點遺憾反而比較浪漫。


・大型活動


訪談中聊到如時裝秀啦,或學術研討會之類的活動,能夠讓不同時區,不同地區的人有共同的體驗。


我講時裝實在貽笑大方,但起碼學術研討會很大部份是席間的人與人互動才是精彩之處。


所以如果是現場同時連線還滿有意思的,但如果是錄影重現的應用就不太吸引人。畢竟這些大型活動就是要有人與人現場互動的那種電流刺激感。


・新聞現場


訪談中沒提到,但是我前幾年稍微親身體驗過,也是首次讓我對 VR 改觀的應用,反而是新聞現場的傳播。


幾年前吧,記得是紐約時報與一間推廣 VR 內容的新創公司合作,推出了幾支免費影片,帶讀者直接到新聞發生的現場。


你從報紙或電視上觀看中東的戰爭或難民營是一回事,通過 VR 實境則是一種全然不同的震撼體驗。


我記得當時用的是 Google Nexus 手機 + Google Cardboard 的 VR 眼鏡。即使是這麼簡陋的設備,依然是印象深刻,而且讓我對 VR 未來能改變社會的潛在影響力完全改觀。


報章雜誌照片畫面傳播的是「資訊」。


VR / MR 傳播的是「體驗」。


3. 資料與運算雲端化的取捨


聊到了在電池電量「開源節流」的方式,唐先生很正確的提到了將資料與運算雲端化為電量「節流」的趨勢之一。


我沒有不同的意見,只是想額外補充一些個人經驗。


a) 除了將複雜運算放到雲端處理之外,電量節流的另一方面當然是更優秀的軟硬體整合。這也是蘋果與 Google 垂直式整合軟硬體開發,乃至客製化晶片的動機之一。


b) 資料雲端化說來簡單,但「隱私權」與「資料屬有權」扮演越來越大的阻力/挑戰。


就以智慧音箱或語音助理而言,大家應該都還熟悉前不久吵得沸沸揚揚的爭議:到底「它」聽到了什麼,上傳了我們的什麼對話上雲端?上了雲端之後誰有權利去「收聽」我們的對話?


這種爭議在 VR/AR/MR 加入了影像與其他環境資訊後,只會更加複雜,成為產品開發的一大重點。


c) 運算雲端化也說來簡單,但是萬一你身處網速不快的國家/區域怎麼辦?這個產品就沒用,或功能打折了嗎?


即使在未來 5G 或 wifi 密佈區域,也還是有停電或斷線的可能。這也都是在產品開發時必須納入考量的重要因素。


( Google 的作法是將某些常用的資料與運算留在裝置上 (on device),除了增加處理的速度,也確保在連線狀態不良的環境裡能繼續運作。我猜想應該其它產品公司的作法都大同小異。)


很久沒有分享跟產業,產品相關的心得了。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就是一大篇。


前同事中倒有好幾位是真的在矽谷大公司裡做這個的,實在讓我感覺班門弄斧了,哈哈,不好意思!



8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