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損後的重建之道在於選擇
- Felix Hong
- Jun 2
- 4 min read
此文發佈於 2019/06/02,這裏整理後重刊
今晚看了這個短片,覺得很值得分享。
片中採訪了許多國外特別的書店,也探討了一個我猜很多人都有的問題: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有那麼多的電視劇要追,新聞要看,產業分析要讀,podcast 要聽,誰還能找到時間看書啊?!
1980 年代,台灣電視只有三台,每天在家除了看書也沒別的事好做了。當時看的書也就是孩童版的偉人傳記,歷史故事,或自然百科。偶然碰到了金庸,倪匡,一頭栽下去就到了國中。回想起來,這是最沒有特定目的,單純享受閱讀的時候。
在多倫多念高中時,我的英文閱讀能力還很嫩,而寬頻網路正逐漸普遍。除了偶爾看看通俗科幻小說,與大量閱讀汽車與賽車雜誌之外,其他時間都在交友與電視上,閱讀習慣開始淡化。
大四時才剛過20歲,也許因為想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有文化水準的大人,開始對政治學與經濟學有興趣,所以開始強迫自己閱讀越來越硬的題材。從中東歷史、全球化爭議到各式的政經題材、也從汽車雜誌轉戰經濟學人、紐約時報、紐約客(The New Yorker)、Foreign Policy,等等。
說實在的,當時看紐約客真的是打腫臉充胖子。除了認識了 Francis Fukuyama 與 Noam Chomsky 之外,沒有看得懂幾成。雖然好像補到了一些政經的皮毛概念,但「勉強自己」不是誇大其詞。每看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覺得很生硬也沒什麼樂趣。
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入社會工作好多年都還是一樣。不知為何,我很久沒有看小說或輕鬆一點的題材。
要強迫自己在工作疲倦之餘讀這些生硬的書,真的很煩。而且網路資訊太豐富太容易取得,所以上網吸收工作/科技產業訊息取代了深度閱讀。書的閱讀量大大下降。
直到近幾年孩子漸漸長大,我很希望能協助他們體會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習慣。這時我才驚覺自己如果沒有在家閱讀的習慣,哪有可能出一張嘴就希望孩子能多看書?
我深深反省:如果孩子只看到我在滑手機或用電腦,他們根本也無從分辨我是在看產業新聞或是在看 Youtube,如此如何能身教大於言教?
面對自己嚴重破損的閱讀習慣,我決定唯一能夠慢慢重新出發的方法就是開始看有興趣的書,而不是那些覺得「好像必要」的書。重建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沒有抱持著一步登天的期望,但是一點一滴的,孩子也許可以跟著一起走。

很喜歡到日本旅行,尤其是京都那些寧靜的禪寺。但每次到嵐山天龍寺,看到「後醍醐天皇」就覺得可惜根本不知道那些歷史典故。所以從京都通俗史開始,跨出重建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過去這兩年,雖然緩慢但也逐漸累積了十幾本書了,甚至前一陣子還久違的看了很輕鬆的長篇小說 (劉慈欣的三體)。去日本旅行也終於說得出一些大概,甚至以前看過的日本漫畫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神劍闖江湖的明治維新時空背景、修羅之刻的龍馬篇與源義經篇、浪人劍客裏描述的關原之戰,等等)。
最近的另一個重大體悟是不再覺得必須強迫自己吸收一堆科技業的新知。
新創、軟體、硬體,每天大小新聞與產業分析 - 區塊鏈、LLM、神經網路、股權架構、最新產品發表、新工作方式、財報、組織管理、關稅與供應鏈、去中心化..... 身處科技業,很難逃離那股強烈的 'FOMO' 感,似乎不知道最新消息或分析就落後了。
不知不覺中,每天花了好多時間在網路上看這些產業訊息,讀別人的觀點分享。
最近轉念,覺得看開了。
科技業進步永無止境。若執迷當個萬事通,何時是岸?
我知道我所該知道的,不知道的我也能坦然說「那個我不懂」。這樣一來又能把有限的精神與時間放在我真正有興趣的題目上,舒服多了。
放下「看我以為我應該看的」,接受「看我真正想要看的」,閱讀又變成了一件享受的事,閱讀量也才逐漸回升。
幸運的是出差時經常有機會獨處。每每在機場等候、在飛機上來回的那二十幾個小時,沒人打擾,成了最好的閱讀時間。
這兩年在工作與職涯上越常覺得遇到迷惘瓶頸,在同事建議下也看了幾本之前完全不碰的 "self-help book" 這種心靈雞湯或職涯解謎的書。我先試著利用上下班開車通勤時間,聽了一本叫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的書,意外的收穫豐富,也幫我釐清了很多想法。
本來只想簡單分享一下開頭的那個短片,沒想到變成了這樣的長文。
短片中採訪了據說是第一位美國非裔女性常春藤大學校長的 Ruth J. Simmons (博士)。
她說: 「我不採信名人推薦的必讀書單這種想法。廣泛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
她在布朗大學當校長時,經常對忙碌的學生宣導:
「我想要看你們停下腳步,坐在草地上看本書。停下來,反思。若你不這樣做,你的人生肯定是相對匱乏的。你的忙碌並不會讓你的人生有意義。
最終,舉足輕重的是我們的內涵。」
(這是我凌晨愛睏的隨便翻譯,請看影片原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