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我實在不太會

「想學理財投資,下班回家卻又很累了,太多東西要學,經常不知該從何開始。」 「苦惱英文學不好,每次跟外國客戶或外國老闆溝通都有問題。」 「對現在的工作實在很沒成就感,應不應該轉職?」 「新創使用 OKR 時遇到困難希望求助,如何解決使用 OKR 時產生的問題?」


這些都是我曾被人請教過的問題,但我實在不善於短時間內生出金玉良言給對方。所以我真的很佩服能在短時間內,以優雅金句或定律,為眾生解惑的導師。


在 nest 工作時,曾有一位美國主管的「洞見力」經常讓我佩服得趴在地上。怎麼說呢?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同領域的工程師經常有意見不同而讓事情卡住的情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何在兩種專業間權衡取捨,很讓人頭大。經常開會人數越來越多,分歧牛角卻越鑽越深。


往往在這種時候他走進會議室坐下,先靜靜聽完兩方的意見 (雖然我相信在會議前他一定做過功課了),然後反問大家: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案子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大家討論後,針對卡關的點他常會說:「我覺得我們在這裏問錯問題了。正確的問題是...」

在場不乏名校高材生,許多業界一流的人才,還有我這個混口飯吃的小人物 - 大家都愣了一秒,然後不約而同想:「對啊!我們怎麼在這樣的事情上鑽牛角尖這麼久?根本搞錯問題了啊!」


跟團隊在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上忽然茅塞頓開,那種「問對問題」的驚人洞見力每次都讓我五體投地。


你可能也常聽到「問對問題」很重要。但是有沒有像我一樣很幸運有機會親身體驗?


更關鍵的:我們怎麼才知道什麼是「對的問題?」


我唯一會的方法,就是先「搜集所有相關背景資料」。


所以,有找過我談煩惱的人都知道,每次我聽完你的陳述後不會立刻有答案或想法,反而是拋出更多問題給你。然後咖啡一杯接一杯,似乎在訪問你一樣的問下去。


這當然不是要浪費你的時間,而是認真的想要蒐集所有的背景資訊,協助我判斷針對你的煩惱什麼才是「對的問題。」


雖然比較花時間,但好處是:

ㄧ,探索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只開止痛藥。

二,即使是同樣的問題,答案也會因人而異,更了解對方才能更量身定做解答


舉例而言:跟國外主管溝通不順而來找我討論職場英文學習方式的朋友(們),問題真的出在英文上嗎?


不只一次花時間分析後發現:即使用中文的溝通也不清楚,所以根本是一種溝通邏輯的缺陷!那我馬上跟你分享職場英文的學習方式就是不切實際,你花錢找英文家教也搞錯了方向 (除非該英文家教有豐富的國際職場經驗能協助你)。


(題外話 - 在外商公司打混多年了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我滿贊成先讓孩子打好中文溝通能力基礎再擔心英文也不遲。中文溝通都不強的人,第二語言怎麼可能有說服力呢?)


「工作沒成就感,該不該轉職」這樣的問題也非常因人而異。


你在該公司待多久了,做了什麼努力去探索這份工作/這間公司?你的個人職涯處於什麼階段,人生規劃目標是什麼?你的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是什麼?你轉職的方向與目標?


沒有蒐集這些訊息,我不知該如何給出有意義的回答。


或「新創公司在 OKR 實用上有某些困難,如何解決?」我不會急著分享以前的經驗,反而會先問公司的規模,為什麼決定要用 OKR,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有沒有試過其他的管理方式,等等。


例如只有不到 20 人的新創為了要「目標導向管理」,減低管理者日常的負擔而決定導入 OKR,我第一個會問的問題是:


「不到 20 人每天坐在一起工作,又是只有一種產品的新創,怎麼還會有人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根源是否溝通出了問題?或根源是面試應徵過程有漏洞?」


換言之,對的問題是「OKR 真的適合你嗎?」


我一位醫生朋友說,他看診十幾年,已經幾乎不用花多少時間問診就知道問題點與治療方針了。


這就是經驗差距吧!每次參加 mentor 活動,看到有的專業人士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一組人診斷完畢開出良藥,實在讓我很羨慕又很佩服。


在這一點上雖然我有在嘗試,但是進步得很慢。為了找到「對的問題」,我的問診時間很長,適合咖啡或紅酒一杯接一杯的老靈魂


如果你不介意,隨時歡迎來聊聊。

 

備註:故事中那位美國主管是史丹佛大學畢業,曾在蘋果擔任好幾代的 iPod 與 iPhone 硬體專案經理,在 nest 任職好多年其中一段時間是我的直屬主管,現於 Google 總部自駕車部門擔任系統工程總監。他是我的直屬主管中最讓我感覺「哇靠這人怎麼頭腦這麼清晰」之一。我很幸運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2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