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國際人才的管理第一步

前陣子與朋友喝咖啡,聊到他剛接管一個十幾人的工程團隊。特別的是,這個團隊清一色皆是從印度來台工作的工程師。


他說這是初次與印度工程師近距離合作,而一個多月觀察下來,印度人的確像傳聞一樣,做事比較得過且過,較不嚴謹、不積極。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管理團隊的心得能分享,幫助這樣的情況?


回答這問題之前,先插個題外話。


問對問題很重要。但是「找對人問」也很重要。如果是個你認真看待的問題,那多請教幾個人,吸取不同角度,甚至不同產業的看法,都是有益的。相對的,找錯了人問,得到的答案很可能差之遠矣。


在 Google 除了美國的團隊有許多印度籍的同事以外,在大陸出差時也偶而會與印度的工程師直接合作。台北辦公室裡,我們的團隊有巴西來台的工程師,有法國來台的工程師,有菲律賓籍的工程師,當然也有好幾位印度來台的工程師。


所以雖然我不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正確,但還算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我建議朋友幾個具體管理的作法,涉及到溝通,建立團隊精神,員工升遷與福利,建立目標,等等,留待未來再細聊。


關於管理國際團隊,在此我只分享一個最重要,也最前提的概念:


不要通過「印度人」,「台灣人」,「文化差異」的刻板印象詮釋所有問題。請先從外在客觀因素開始,把團隊成員都預設為一般人來思考。


我問朋友,這些印度籍的員工來台工作是全職 (full time) 或是約聘人員 (contractor)?


原來他們全都是一年一簽的約聘人員,而其中有人已經在台續約好幾次了。


這是第一個重要的線索。同理心想,換作是你,除非別無選擇,或是受某種情況而無奈,否則你會樂意到一個陌生,飲食習慣,生活圈與語言都不同的東南亞國家接受一年一簽,沒有保障的約聘工作嗎?


用同理心推論,這樣的先決條件,大概強烈框架了願意來台接受這樣工作型態的人的素質。


話說回來,即使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也可能其中有人是素質高,卻因為在台灣從沒遇到好主管,或是公司對約聘人員的待遇,管理,續約條件的不完善,或是其他工作上遇到資源或流程上的困難,逐漸累積不滿卻迫於無奈,而從積極轉為消極態度的。


類似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上班族身上也很常見,不是嗎?可以想像因為語言的隔閡,這個團隊裡的印度員工在台,也許更不願意或更沒管道去反映公事上的問題,而累積成消極心態。


從一般人的角度去認識對方,而不先入為主的將一切歸咎於印度、台灣、德國、日本的種族,或是從來就定義不明的白人、黑人、華人文化差異,經常能更準確的發現問題根源。


這個團隊的十幾個印度工程師,他們各是什麼背景?


印度有家人靠他們在台的收入過生活嗎?他們其中有人背負著家裡的經濟壓力,必須確保每年都續約嗎?


是單身、已婚或離婚?在台下班後有社交圈嗎?是內向或外向?希望長久在台灣定居嗎?


對於公司處理跨國約聘人員的流程與提供的幫助有遇到困難嗎?


更直觀而言,一般約聘員工的工作績效往往不容易反映在加薪或升職上。換作是你,會有誘因積極工作表現嗎?


這些客觀因素都簡單且強烈影響著每人的工作動機與積極度,不論是台灣人或印度人,芬蘭人或加拿大人。


以我前公司台北團隊裡的成員而言,Google 應徵來台工作的外籍員工幾乎清一色是全職員工而非約聘。這樣的先決條件差別,造成了我與朋友對印度工程師在認知與印象上的差別。更別提那些在矽谷工作,非常積極優秀的印度同事。


我的經驗是,我們彼此間的相同多於差異。


將任何表層的現象歸咎於「種族」與「文化差異」,是最直覺卻也最懶惰的反應,經常沒辦法得到正確答案。


的確,文化差異存在於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這毋庸置疑。跨國的專業經理人必須要了解且尊重這些差異,並將之納入考量。


但是在歸咎種族文化前,先考慮外在客觀因素,比方說約聘與全職工作條件的差異,或員工的個性,背景,經濟需求,職涯期望 - 這才有助於你管理國際團隊。


我問朋友:印度有十三億人口,你覺得「印度人都不積極,得過且過」這樣的形容,精準嗎?


舉例而言,如果在坊間英文補教業工作,而對外國人的採樣只有那些來台教英文的外籍人士,那麼對外國人很可能有一種差之遠矣的印象。


或是一位在專賣陸客免稅商品店工作的櫃姐,生活中碰到的中國人只有隨廉價旅行團來台的大媽大叔,那對他們的印象可能也有所偏頗。


文化差異確實存在。但是沒有真正交流而只透過網路,PTT,電視新聞所產生缺乏真正認識的成見,也存在。


重要的是我們分不分得清楚兩者。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