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信任再確認

今天騎機車經過林口的一間洗車店,聯想起了一些過去在鴻海與 Google 當 Technical Program Manager 的人生經驗:Trust but verify


有次我把車子交給該洗車店清洗。在取車的時候我發現有些水漬沒擦乾淨,就問店家能幫我把那個小地方再擦一下嗎?


店家看了一下回答:「這是先生您停在戶外很久造成的,已經清不掉了喔。」


我的車因為都停在戶外所以的確有些無法處理的髒污,我知道。不過當下我滿確定這只是店家洗車結束沒有仔細擦乾的水漬痕而已。


「喔,沒關係,可以借我一條抹布與一點水嗎?我試試看。」 我說。


店家說不能處理的水漬痕,我用他的抹布,稍用力點,瞬間就擦得一乾二凈。


店家(年輕人)有點尷尬卻也沒什麼表示,我也沒有再跟他多說,抹布還他並且道謝,付完錢就走了。


那是我第一次光顧該洗車店,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Trust but verify 是我剛進入職場在鴻海當 EPM/TPM 時,很早跟蘋果工程師學到的習慣。


以前我在臉書曾分享下面的這個真實故事,但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看過。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故事,歡迎跳過往前閱讀。


有一次 iPod 原型機在試產時,SMT 產線上只剩我與一位經驗豐富、人又很好的蘋果 DFM 工程師,年紀比我大很多。


為了專案進度,我們一起從早上忙到凌晨兩、三點還在產線上研究問題解法。說「一起」,其實都是他在研究解法,非常菜的我只是在旁邊協助所有他需要的實驗資源與追蹤進度。


已經滿疲倦的我們需要在治具上做點小加工改善才能繼續。早已對鴻海工廠熟門熟路的這位伊朗裔美國人跟我說:「二樓有間工程室有設備可以幫我們加工小修改,應該很快就好,請你幫忙跑一下。」


我穿著(防)靜電衣,靜電帽、靜電拖鞋,拿著治具找到二樓的工程室,推開門進去,看到兩位晚班的同仁翹著腳在聊天。很正常,凌晨兩三點的產線通常不忙。


我解釋了自己的來意,並指出需要他們幫忙處理一下的地方。他們看了一下,說:「客戶要求的這個精度我們做不到,我們這裡的設備沒辦法。」


我當時有多菜呢?菜到就這樣相信這兩位晚班「專家」的話,拿著治具回到樓下跟等待的蘋果工程師轉達說辦不到,我們的設備精度不行。


他聽了很不可思議的說:「不可能,我以前曾親自去過樓上那個工程室,我知道他們的設備是可以做到的。麻煩你再去問一次。」


我回到樓上再次拜託兩位同仁看看是不是可以,並說客戶曾經看過這台設備,堅持可以加工。

「你去跟他說這真的不行!他如果想要這樣做的話還是等白班我們的老闆進來後再說吧!」


英文有句俚語說: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這次真的是 shame on me 了,因為我又這樣走回樓下產線跟已經連續工作超過18個小時,等待了超過20分鐘的客戶表示我們做不到。


現在想起來實在對自己的天真覺得很好笑。當時郭董如果知道可能會氣到發抖吧!😂


連續兩次碰釘子,這位好先生也按耐不住脾氣了。他從我手中拿過治具,氣嘟嘟的直接跟我說「不可能。我自己上去跟他們說。」


我緊張的陪他一起走回樓上,他打開門也不跟裡面的兩人打招呼,直接就走向加工設備,然後很熟練的指向X/Y軸調整器上的刻度,用英文說:「你看這個刻度,比我們要求的加工還要精準10倍!」


羞愧到無地自容的我,對兩位晚班的同事不爽,更氣自己為什麼沒想到主動去確認設備。當場被抓包,他們吱吱嗚嗚的解釋說什麼不敢擅自幫客戶加工,萬一弄錯了他們承擔不起責任等等。


另一次,我們替蘋果買了些測試設備,美國人很急每天一直追交期。我向設備採購的同事詢問得到的回覆是兩週,就如實告知美國工程團隊。他們急得跳腳,每天都催促我們找方法加快取得。後來他們主動聯絡了設備廠商,竟然被告知交期只要十天,根本不用兩週。這個事情當然又讓我在錯愕中學到一課。


事後問起設備採購的同事,他才有點尷尬的跟我坦承:「其實他們(採購部門)也知道只要十天的交期,但是怕出什麼狀況萬一拖到了,而且覺得 PM 部門 (我) 總是袒護客戶那邊,所以採購主管交代下屬不能把底牌跟 PM 部門 (我)洩漏。」


我當時真的很驚訝。這個跟我滿要好的男同事,下班後三不五時一起喝酒唱歌,平常合作也滿愉快的,竟然這樣對「自己人」藏了一手,間接傷害到我的信用。


部門之間的本位主義很重,因為不想被上層兇狠的責怪,所以互相暗藏底牌,互相猜忌。這是當時的鴻海日常。


沒有自己想辦法確認訊息,只是天真聽信別人單方面的說詞,真的是 shame on me。

從此以後,trust but verify 變成了我的基本信念。


到了 nest、Google,當產線通知我有任何異常狀況,我都會盡量先親自確認。先把基本問題現象釐清,重現步驟,了解 consistency、accuracy、precision 等等的基本狀況,環境確認、材料確認、手法確認等等。


產線當然會回報以上的訊息,但是 trust but verify 真的太實用了。數不清次數的誤判,誤報,誤操作,擺烏龍事件都是在 verify 的過程中先擺平了,不用浪費其它工程同事的時間。


而且最沒價值的工作就是當個傳聲筒。一個技術 PM 如果連以上最基本的初步訊息分析確認都做不到,那真的只是傳聲筒了。


這個方式當然也有其限制,不可能無限上綱。


工作大多數是群體協作,每個人都要仰賴其他同事的輸出。總不可能每天的每件事都徹底執行 trust but verify - 時間不夠用,共事的氣氛被打壞就不說了,而且很多領域根本就沒有專業能夠做到 verify。


生活中的限制更多:孩子的學校老師、來家裡修繕的水電師傅等等.....更不適合這樣對待人家。(這是我離職之後常提醒自己要調整的習慣)


比較適用 trust but verify 的生活場景例如有:室內設計師報價窗簾、裝修等價格,冷氣廠商或汽車零件保養廠報價,投資理財的資訊,親朋好友轉述的某條新聞,親朋好友推薦面試的「人才」等等...。


工作方面什麼時候該這麼做則要看事情看經驗判斷了:


・我過去跟對方合作經驗如何?可信賴嗎?

・我有足夠的專業去 verify 對方的說詞嗎?

・這件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影響有多大?


剛出社會的一些糗事現在想起來就好笑。不知為何今天看到那間洗車店就想到了。分享出來希望有些參考價值。

8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