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一場 HR 邀請的分享會後感

「除了薪資福利之外,還有什麼條件能吸引工程師?」 「招募進來的人有很多管理上的問題,該如何調整招募與面試方法?」 「績效與晉升如果不與 OKR 直接綁一起,該如何有效管理技術團隊挑戰高目標?」


四月中很榮幸收到 Shenyi Boon 邀約,在台北與二十幾位科技公司的人資朋友一起分享經驗,討論這些問題。


前三名最多人詢問的主題毫不意外的依序是:招募,績效管理,留才。


這裏必須重申一個重點:我並不認為 Google 的制度與作法是業界準則或無條件適用於任何科技公司。更何況我不是 HR,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技術/用人主管,所以老實說,當我收到邀請時還滿驚訝的。


但是邀請人鼓勵我用技術部門主管的角度分享經驗,也許能激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與火花,我想想也覺得有道理,就動手開始準備內容了。


準備報告資料的過程對我自己也滿有趣的:


a) 以前花好多時間在看的機制,也才不過十個月左右沒碰這些內容,有些細節記憶都開始模糊了。


還好,人在江湖走,朋友得要有。能夠快速的找業界善心人士問一下得到所有的解答真是感動。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將整個流程與機制統整紀錄,以備不時之需。


b) 整理報告的過程中我越確定這套系統非常難以移植到其它公司。我甚至開始擔心與會者聽了之後會非常失望的覺得根本浪費時間。因為很多機制,流程,特殊條件是 Google 在過去二十幾年累積下,慢慢優化成適合它自己的整套系統。其中許多部分環環相扣,缺了一個機制或系統就沒有辦法執行其他的步驟。


約兩年前,游舒帆兄寫過一篇名為「大公司學制度,到底在學什麼制度?」的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也深有同感。


以前我面試應徵者時,最常聽到想要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要看看外商公司的制度」,或「聽說外商公司都比較有制度,想要了解」之類。


我通常會先反問應徵者對於他前公司的制度有什麼不滿。深追下去,多數人其實根本對於前公司的制度不了解,或是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傳產上班也好,在外商科技公司也罷,不用心觀察,思考與問問題的人,不論在哪間公司都學不到看不到什麼制度的。


人資的專業領域很深,不是我該在這裡大放厥詞的事。但是我知道,招募,面試,績效與晉升管理的制度設計往往與公司的生意本質,營運獲利模式直接關聯 (而 Google 相對其它公司可能在這些制度上更精雕細琢些)。


事出必有因,即使你對公司的這些機制不滿意,弄清楚它的「所以然」才是真正對你有價值的學習。


星期五晚上的分享會真的還滿熱鬧,甚至有人從新竹趕回台北,真是讓我倍感壓力。謝謝所有人的參與,也感謝 Shenyi 的邀約。


結論很簡單:招募與績效(晉升)管理做得好,源頭對了,留才是事半功倍的副作用而已。



3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ario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