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Google 的員工上班都在玩嗎?

2021 年一月,Google 在板橋歡迎許多台灣知名 Youtuber 參與新辦公大樓開幕,引起了不少討論。許多觀眾留言質疑員工福利,工作時間/壓力,或 Google 員工上班時到底能不能/敢不敢用公司的娛樂設施。


下面針對 Google 台灣辦公室的文化做簡單回答,但應用在全球其他 Google 辦公室也基本相同:


1. 到底上班時能不能用?


當然,東西放在那邊就是給你用的。不論是按摩室,打盹室,卡拉OK,撞球桌,電玩或只是坐下來喝杯咖啡放空。歡迎你自己安排時間,想用就用。


2. 員工真的敢用嗎?主管會不會看在眼裡記恨在心裡?


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很難成為或勝任 Google 的主管。(這裡強調「通常」, 因為一間擁有十幾萬名員工的公司,不可能沒有一些漏網之魚的瘋子。)


這種自由的工作文化是從上而下的。美國的 CEO 或資深副總都認同/習以為常了,員工也內化這個自由自主的文化了,沒有什麼敢不敢用的問題。新進的員工通常很快就會被同化。


身為主管,如果你觀察到有團隊成員工作表現很差,又似乎把時間都花在社交/喝咖啡/娛樂設施上,那你自然有對談,績效管理等方法處理。


相對的,如果有員工成績都很漂亮,又有很多時間在這些休閒的事,似乎游刃有餘,那身為主管你當然也要多了解狀況,因為能力強的人太無聊通常不是好事

管理的方法很多,這裡不細談。想聊的人我很樂意跟你喝杯咖啡。


3. 為什麼影片裏都沒看到員工在用?


a) 許多人看到電視台,記者或 Youtuber 要拍影片會自動讓開。

b) 不管有沒有疫情,Google 對工作地點要求都頗自由。很多人會按自己工作情況選擇進辦公室的時間。加上很多人出差,不見得隨時辦公室裡都坐滿了人。 c) 的確,多數人都很忙,可能在會議室開會或實驗室裡。


d) 不見得每個人都對撞球,電玩,或其他休閒設備有興趣。就我自己而言,六年來一次也沒使用過按摩服務,打撞球,或電玩。單純只是因為我沒什麼興趣,有空閒時間寧可在座位上聽podcast 或看 Youtube 影片。


4. 壓力很大,工作時間很長嗎?這些待遇都是用肝換來的嗎?


Google 全球有超過十幾萬的員工,上百(千?)種的職務,不可能以一概全的回答。基本上看你的職務是甚麼型態。


如果你負責開發新功能,新產品,又恰好是在高度白熱化,快速競爭領域 (如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語音助理軟體、網路廣告行銷、資料分析等等),那工作時間的確可能很長。


Google 的員工基本上自我要求很高,會給自己訂下高標準。而當你身邊的同儕全都是這樣衝的人時,壓力自然會產生。


壓力通常不來自主管站在你背後緊迫盯人,而源於擔心自己會掉球,讓隊友失望,讓同事看笑話,或單純沒達到自己的期待


是不是用肝換的,那就看你自己的工作能力,抗壓性與時間管理了。就我自己而言,離職之後身心健康都好多了。不過我很清楚那是我自己處理工作壓力情緒的問題,不怪別人。


註:Google 的工作種類很多,大多可能沒有上述這麼高壓。


5. 外國人很注重個人時間,從不加班?


這樣的想法太籠統,也落入過時的刻板印象。


美國的平均工時是比歐洲高很多的。而歐洲內部,英國,德國的平均工時又比西班牙,希臘,或義大利高很多。


所以「外國人」指的是...?


美國的不同產業,地區,也差異很大。如果你看的是華爾街的金融業,大律師事務所,顧問公司,與多數矽谷高度競爭的公司,那很多人的工作時間都不比台灣上班族短,甚至可能高出許多。


如果你有機會問問蘋果或 Netflix 的美國新產品/新功能工程師,就會知道他們的工作時間有多可怕。沒有什麼下班就下班的概念。


結言:Google 採取的工作文化是把每個員工都當「成年人」對待。


公司與主管會設下高目標沒錯,但公司也相信你自己知道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方式,時間與地點。


如果你覺得某天在家裡寫 code 比較沒打擾或節省通勤時間,或你覺得上班時間打打撞球睡一覺會讓你突破一個思路瓶頸,那你完全有自由這樣做,不會有人多看你一眼。


相對的,如果你明明有重要的團隊會議卻選擇睡覺按摩而不參加,或拖累高效能的團隊因為每天都在遊戲區玩電動喝咖啡 - 這樣的人,不論是同儕壓力或無法達到公司績效要求,很快就會自然淘汰。


交出亮眼的成績是基本原則。至於你要穿拖鞋下午才進辦公室打撞球.....只要你夠強,東西 on time, on budget, on quality 做出來,在不影響到其他同事的進度與團隊目標的前提下,那也不是問題。


以上為簡單回答。歡迎留言深聊。



7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