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Dec./9th>
為什麼我不太關心也不太在意課綱的改變。
除幼稚園外,我的孩子目前為止都是受公立學校教育;一個已讀到國小六年級,另一個四年級。
每天觀察孩子的學業,與他們聊天,與老師溝通,很快就體會到小學師長的為難和公立教育的限制。
我非常同意李海碩先生在他臉書上分享的觀點。我參加孩子班級的親師座談會上聽到許多家長的發言,經常感到「....最大的誤解,就是把課綱完成,教育就都搞定了。」
我也非常同意公立教育課綱「....是最適解與最適合多數人的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課綱只是孩子教育的最基本而已,遠不是全部。
我實在不懂,很在意文言文的家長,為什麼不自己負起啟發孩子的責任? 如果家長自己文言文的興趣程度都不足以啟發孩子,那又何必在意它是否存於課綱?
英文、文言文、數學、歷史、美術、體育、程式語言....不管課綱再怎麼變,公立學校能做到就是基本而已,到頭來還是要我跟太太自己想辦法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
只仰賴課綱是一個錯誤觀念。我不太在意課綱怎麼變,因為孩子學習的深度廣度還是要靠爸媽我們自己。
關於「抹消了中國文化」的感嘆與擔憂。
首先陳述最簡單客觀的事實:文言文並沒有從課綱中被消除。國中與高中都仍然有文言文的內容。
至於文言文應該佔課綱的總比多少,那就是一個價值觀取捨的主觀判斷了,每個人看法不同,評論對錯沒有意義。
重點來了:「中國文化」不是只存在於國文課綱裡啊!歷史課程裡也涵蓋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內容。國中 + 高中六年的國文課與歷史課,總累積起來也傳達了不少中國文化內涵了?
公立教育是基本教育,扮演啟蒙孩子的角色。家長如果覺得中國文化需要更深的鑽研,光是課綱裡的國文搭配歷史課程還不夠,那麼就接下學校啟蒙的棒子,繼續給孩子更多。
中國文化事實上處處可見,而且很容易引導啟蒙。
雖然我不是電玩玩家,但我想台灣應該有一整代的男生是被電玩遊戲引導到閱讀,了解三國演義,或三國志,進而對三國的歷史與人物,古中國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中國文化」不見得要學校教。
我兒子去年開始啃金庸的小說。射雕、神雕、倚天,全劇終看完後,忽然對金國、蒙古、南宋的歷史關係很有興趣,每天都問我一堆問題,誰是岳武穆啦、全真教啦、元朝統治啦、明朝興起啦、南宋為何最終敗亡啦、中國各大名山峻嶺的相對地理位置啦、金人是哪個民族啦、等等。
之後又接連看了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問題又來了 - 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時間軸上的連貫性是什麼?於是我們又把北宋,大理,南宋,元,明的大略關係討論了幾天。
圖書館都可以借到「聊齋誌異」、「水滸傳」、甚至「西遊記」。很擔心中國文化不夠多的家長歡迎多加利用。
「文化」不見得要學校教。
我們過的許多節日都有中國文化的典故,家長可以引導解釋。許多家庭掃墓時的墓碑上都有寫著「泉州」、「漳州」,家長可以機會教育。
「文化」不是只要學校教。
如果傳統節日典故、水滸傳、三國演義典故、金蒙宋的關係,家長自己長大成人安家立業了都講不清楚,那到底為什麼要那麼在意這些「中國文化」有沒有在課綱裡呢?這才是政治立場凌駕於教育意義吧?
公立學校課綱只是啟蒙。家長如果覺得某些科目的深度廣度不夠,歡迎自己機會教育。
Bonus:
如果想要讓孩子對科學有興趣,就讓他們閱讀科幻小說或看電影「絕地救援」。想要對歐洲歷史啟蒙可以看類似「神鬼戰士」之類的電影再事後討論。想要對日本戰國史有興趣就看「浪人劍客」的漫畫,想要對幕末與明治維新有興趣就看「神劍闖江湖」。給孩子 Google search 的能力。他們會自己學得比你想像的更多。
給他釣魚竿,不要給他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