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節目好看,為什麼?
- Felix Hong
- May 29
- 2 min read
Updated: Jun 5
我剛剛看完一個 Eric Schmidt 的 TED 訪談,又看了一個 Demis Hassabis 的訪談。
當你在看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主持人專訪某位來賓時,怎樣會讓你覺得主持人是個好的訪問者呢?

因為過去當過幾次被訪問的人,遇過多位專業或業餘的主持人,所以我在收看節目時常常會根據過去經驗注意到主持人引導話題的技術。
一般而言,主持人(或製作單位)會在採訪之前分享訪綱給受訪來賓。訪綱裡有訪問主題、方向、通常也條列了主持人會提出的問題,讓來賓事前準備。
所以,當你偶爾在節目中聽到受訪者能夠超快速的對某個複雜問題作出反應,舉例佐證、歸納原理、抽絲剝繭、甚至說出言簡意賅的經典句 - 當然一部分因為他是專家,但也因為是他受訪前就先準備好完整的答案了。
訪問的過程中,我遇過幾種不同主持人引導話題的風格,各有利弊:
・完全脫稿,第一個問題之後就脫離訪綱了。
有時因為節目風格比較隨性、主持人與受訪者私下很熟、訪問開始就熱絡針對一個題目鑽下去,訪綱預備的問題也就放棄。
如果運氣好,節目可能聽起來很靈活,很 authentic,也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有趣火花。
但同樣也風險很高,很容易讓節目聽起來沒有主軸,或來賓準備不足,或走向不恰當的言論上。
如果節目是預錄,可以事後剪接的還好。不適合現場 live 直播訪問。
・毫無偏差照稿問答一遍
在公司內部的中大型活動或校園課堂裡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完全按照訪綱走的情況。
一部分是因為活動的目的性明確,也許是要傳達一些公司願景或分享一些特定的經驗,這些場合盡量不希望話題失焦。
另一部分是因為由公司同事、大學教授、學校老師充當主持人,非專業節目主持,活動時間也很緊 - 公司內部緊接著別的會議、校園場所緊接著別的課程安排等 - 所以脫稿臨場發揮的可能性較小。
・非常精準恰當的適時引領話題
主持人的最高境界。根據受訪者回應當下的深、廣或熱絡度,暫時脫離訪綱,追問更深、或舉一反三的問題,讓受訪者臨場發揮。然後又在適當的時機收手,有技巧地把話題拉回主軸,重新回到訪綱上。
這需要主持人在事前就對題材有相當好的掌握與深入了解,與來賓建立的足夠默契與信任,才能夠立刻察覺到哪裡是聽眾會更有興趣,或受訪者能提供更有趣的洞見而且願意分享的方向。
我們常把訪談節目的好看與否歸功於來賓談話精不精彩。我覺得其實一集訪談節目的成敗很大成分取決於主持人事前的準備、熱情與引領話題的功力,甚至大於來賓本身。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