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對棒球沒興趣,但是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 的衰退警訊,這幾年在美國媒體上討論不少,或多或少聽說過。所以前陣子看到這個專訪覺得很有意思。
受訪者 Theo Epstein 的大聯盟官方職稱是 “Consultant for on-field matters”「場上賽事顧問」。棒球迷會認出他是前波士頓紅襪隊總經理與芝加哥小熊隊總裁,曾幫助這兩支球隊共贏得三次的世界大賽冠軍。
MLB 在美國衰退的訊號很多,網上稍微搜尋都可找到。例如:
職棒大聯盟的平均球迷年齡 57 歲,相較於美式足球 NFL 的 50 歲與快速成長的 NBA 觀眾平均 42 歲
MLB 十八歲以下的觀眾只佔 7%
自 2016 年起,現場觀眾的人數逐年下降,到2019 年已下降了 7%
相較於 NBA 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快速成長,MLB 則在國際市場成長緩慢
據估計,NBA 全球的配件商品市場約一百三十二億美金,而 MLB 約八十一億美金左右
其中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聯盟一線巨星的受歡迎程度。許多調查顯示 MLB 球員知名度大幅落後最受歡迎的 NFL 與快速成長的 NBA 球員。
舉例而言:美國一般民眾有 79% 的人知道 NFL 巨星四分衛 Tom Brady,74% 的民眾知道 NBA 巨星 Lebron James。相較之下,許多棒球迷認為是聯盟最頂尖,最高薪的棒球員 Mike Trout,卻只有 22% 的美國民眾知道。(你聽過他,知道他在哪一隊打球嗎?)
Mike Trout 年薪雖有三千六百萬美金,代言收入卻只有三百萬美金左右。相較於 NBA 的巨星,如 Lebron, Steph Curry, KD 等人,每個人的代言收入都在三千到五千萬美金之間。除了 Mike Trout 本人對代言的積極性之外,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 MLB 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不如 NBA,當然直接影響職業選手的「全球」代言機會。
想想看,上一次你看到 NBA 球星代言的球鞋,相較於上一次你看到 MLB 球星代言的球鞋很受歡迎是什麼時候?
大聯盟官方當然密切關注這些警訊,所以才會在這幾年委託「場上賽事顧問」之類專家來想辦法改善問題。Theo Epstein 在訪問中毫不諱言 MLB 職棒面臨的挑戰,也一直強調要用漸進的方式,逐漸將棒球推回到「最佳版本」(“the best version of the game”)。
他也明確說出「最佳版本」職棒的目標:更多活球 (ball-in-play),更多場上動能,減少三振率,讓更多球員展示多面向運動天賦的機會。
他引用一位 19 世紀棒球記者的話:「棒球是九人的競爭,不是兩人的比賽。」
大聯盟調查顯示,球迷們最喜歡看到的「活球」依序分別是:三壘安打,二壘安打,與盜壘。
但是:
三壘安打目前是大聯盟有史以來最低機率
二壘安打自 1992 年以來最低機率
2019年的盜壘嘗試數是自1964年以來最低
球迷最樂見,讓球場上有快速動作,多重事件同時發生,展現攻守兩方多元運動能力的三件事,恰好同時在歷史低點。
反之,觀眾最不喜歡的事情 - 換投手,空白等待時間,等等 - 反而更多了。
他說目前投手在無人上壘的情況下平均 23 秒投出一球。有跑者在壘上時平均約 30 秒投出一球。主持人說有時等待投手每一球之間的空白時間會逼近一分鐘。
Theo 談到觀賞 1970 年代的世界大賽影片,有時投手每 8 到 10 秒就會投出下一球,節奏快很多。有鑑於此,已開始在小聯盟試驗 “限時投球”,而大家過一陣子也習慣比較快的比賽節奏。
他們也聊到防守球員該如何在場上分佈,什麼樣的 “陣式” 該被禁止,等。
但是,Theo Epstein 直言,屢創新高的三振率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源。
近十幾年來,投手的整體水準提升比打擊者更快。數據化的分析工具與科學化的訓練方式,讓投手能更有效率的練習任何面向的技巧,更有效率的恢復體能降低疼痛。尤其針對提升球速的練習方式改善,讓平均球速在過去十五年不停上升。目前的聯盟平均球速是 94 英里,在幾十年前那會是非常快的球,甚至只是十年前的平均球速也只有 91 英里。
請注意,這裡講的是「全聯盟平均」,換句話說投手的基本盤都提升了!
一個世代以前,先發投手的基本認知是投個七,八局,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完賽。當你需要投那麼多局,自然會對自己的體能與球速做分配調整。反觀現代投手則專注在盡可能提高三振,即使只能投個五,六局就被換下場也沒關係。
幾十年前,聯盟的三振率只有 12.5%,現在則是 25%。相較過去每八人才有一人被三振,現在每四人就有一人被三振,讓比賽節奏與場面完全不同。
歷史上知名投手如 Bob Gibson 的生涯三振率不到 20%,Roger Clemens 從來也沒有達到 25% 的三振率,Dwight Gooden 只有在獲得賽揚獎的當季才達到 25% 的表現。
大聯盟棒球過去最頂尖的兩位名人堂投手,Sandy Koufax 與 Nolan Ryan 的職業生涯三振率也不過 25% 左右,現在整個聯盟的平均值都到這個水準了。
很明顯,在攻守兩方的矛盾之爭間,MLB 現在的規則太有利於防守方了。在這議題上,NBA 多年來做過很多的規則調整,增加進攻的次數與比賽的節奏,可供 MLB 借鏡。
除了籃球迷都熟知的違規防守規則改變之外,防守者不得用手觸碰進攻者的規則 (hand-checking rule) 大大提升了進攻效率。還有出界的球再進場時只有 12 秒 (而非 24 秒) 的進攻時間,等等,都加快了比賽的節奏。
另外,相較美國最受歡迎的美式足球 NFL 每年只有 17 場季賽,或 NBA 籃球每季的 82 場比賽,大聯盟職棒的 162 場比賽實在太多了,幾乎沒有球迷能天天追蹤。而這麼多場比賽造成的負面效果就是淡化每場比賽的重要性與吸睛程度。
Theo 再舉例:棒球觀眾平均要等待多久,才能看到一次「活球」(ball-in-play) 呢?你要等三分五十六秒左右才會有非三振/保送,非高飛接殺或全壘打的精彩事情發生。
1979年,MLB 平均每場比賽兩個半小時,到1999年增加到兩小時五十分鐘,到2019年每場比賽要三個小時以上。 相較下,NBA 比賽平均只要 1.5 到 2 個小時。美式足球雖也超過三個小時,但每季只有 17 場比賽,讓每場比賽都有一種棒球感覺不到的重要性。
也難怪在 2019 年,美國老牌運動媒體之一的 Sports Illustrated 說:「棒球是你做其他事情時的最佳背景音樂。當你與老朋友聊天敘舊,或看本書,或在星期天睡個午覺時搭配棒球再適合不過了。」
(Stephanie Apstein, 2019: “Baseball is best enjoyed as the soundtrack to something else. It’s the perfect sport to watch as you catch up with a friend, as you read a book, as you drift off on a Sunday afternoon”)
MLB 也好,NBA / NFL 也好,都只是一支產品,有買方也有賣方。如果你是 MLB 的產品經理或「場上賽事顧問」,面對複雜的利益關係人,會怎麼調整產品提高市場滲透率呢?
我上一次能夠自稱棒球迷是 1992 - 1993 年,當多倫多藍鳥隊兩次贏得冠軍時。
與熱衷棒球的阿公一起在夏日午後看電視,他喝著一杯冰涼的啤酒,我吃著微波爐完成的爆米花,聽他喊出球隊下一棒每一位球星的名字。當 Joe Carter 在 1993 年的世界大賽第六戰九局下半落後一分,一人出局兩人上壘的情況下,打出三分再見全壘打,不到十三歲的我興奮的大喊大跳,阿公則開心的請孩子們吃披薩。那是對棒球很美好的回憶,也只能與過世的阿公一起珍藏在心裡。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