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真尊重不只是輕聲細語的表面功夫

十月初在 VK 科技閱讀時間podcast 訪談中,我們聊到跨國企業總部(美國)的員工對國外分公司(台灣)同事的尊重與否。


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想必心有戚戚焉。如果你所屬的辦公室不在主要市場、核心業務、高階主管處,那你就是在所謂的「衛星辦公室」(satellite office)。很容易感覺不被尊重,被冷落。


在節目裡我說起 nest 草創期擇才用人的一個 "no jackass rule",讓公司奠定一個互相尊重的工作文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從該集 43:00 處開始聽。)


我想講的,我所感受到的,遠不僅止表面功夫的「溝通」。可惜我在訪談時沒好好表達清楚;錄音當下我舉不出貼切的例子。

節目上線一個月後,我終於想到該如何更好的詮釋這個文化與其重要性了。


例如:


當美國總部開會時,一群同事熱絡討論後似乎有個共識結論或執行計畫了。新創的氣氛往往是「馬上就做吧!」


這時經常有人會提到:「台灣的誰誰誰呢?他(們)負責這個事情,我們要不要等台灣白天時間聯絡,詢問他(們)對這件事的意見?」


天啊,在一個講求高執行力、以小時為單位計劃工作的行業裡,要總部的員工能想到負責執行的海外同事,並為了聽對方的意見願意等半天到一天的時間,而不以「主從」的態度立刻發 email 轉達(命令),這多難得!


也許你會想:那為什麼不乾脆讓台灣同事也參與會議不是更好嗎?


無法每次參與的原因有二:


1. 兩邊的時差,不可能100%每個會議某方都永遠犧牲睡眠或家庭時間參與。


2. 總部那邊很多會議是無預期,臨時生成的。經常兩個同事討論過程中拉更多關係人參與,莫名就變成個會議,然後就有結論想行動了。


台灣醒來後才發現某個決定考慮欠周、不理想,美國卻又已經動起來了,這經常要台灣成員花更多時間去開會協調,甚至有時候來不及扭轉。


下結論前,美國同事願意先想到台灣同仁,等待我們的參與,相當實在也相當受用。


又例如美國總部對台灣團隊的透明度 (transparency)。


還是新創時,不論新產品規劃、市場銷售成績、業務困難、公司的人事變動、甚至是財務狀況 - 當時的美國主管都對台灣的十來人團隊一視同仁。只要是美國員工知道的訊息,台灣的員工也就都能知道。


但最真誠的,還是美國創辦人/共同創辦人經常另外找適合台灣團隊的時間,專門為我們開會。


美國員工從數十人到數百人,叫那麼多人一起遷就台灣的十來人時間開員工大會很沒效率。但如果只是讓台灣員工看會議錄影,又少了能互動提問的環節。


為此,美國的人資主管與創辦人/共同創辦人,不止一次在他們的傍晚或夜晚為台灣團隊重開一次線上會議。因為台灣團隊相對人少,這樣的小型會議反而容易與高階主管們拉近距離。


這才是我在錄音時想表達的「尊重」文化


當時的這種工作文化,也直接影響我們對系統組裝廠和碩的關係:盡量尊重,盡量把和碩的同仁當夥伴,而不頤指氣使。


我在鴻海時,曾多次親耳聽蘋果美國員工對鴻海人員破口大罵英文三字經。我與太太都被罵過。


我也曾多次聽蘋果員工說:「不用管他們,他們是鴻海,人多就是他們的特色。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類似這樣的話。


嚴格來說他們也沒錯。但這很明顯的不是一種「尊重」、「夥伴」、「同在一艘船上」的態度在對待彼此。


Nest 的態度定調都是 「你們執行起來有什麼困難,說出來,我們一起討論。我們能幫忙調整的,只要是合理範圍且不影響目標,我們盡量想辦法配合。」


我想這也是為何許多早期的 nest 員工,與早期一起合作的和碩同仁,到現在都還能維持互相聯絡的好關係。


也許你在想:怎麼可能,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唬爛吧!


當然,現實世界裡不可能 100% 都這麼理想


企業經營不是民主制。不可能美國總部大小事都要參考台灣團隊的意見,那太荒謬。很多時候也是美國直接決定,台灣事後被告知。


總部與分公司之間還是會有摩擦,也不是每位同事都很 nice


與和碩夥伴的相處裡,摩擦更多,幾乎天天都有。


Nest 的員工裡也有對和碩同仁出言不遜或不尊重的;人多了幾乎無法避免。關於這一點我很抱歉。


但是我覺得,尤其在早期,多數人還是想辦法盡力做到彼此尊重這點。起碼那些還保持聯絡,很要好的同事/朋友都是這樣。


這種尊重超越表面的「輕聲細語」,是一種基本待人處事的合作態度。


我與 Sharleen 身為當時唯二矽谷外的員工,親身感受過這個氛圍。


時至今日,工作經驗更多,合作過的公司更多了,更是感嘆當時那種工作環境的難能可貴,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很深。


(附上一張 2011 年草創期的 Movember 照片。我以前是有認真上班的好嗎!)



2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