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無止盡的矛盾
- Felix Hong
- Nov 11, 2024
- 5 min read
從昨晚與老婆兒子討論量子學,到今晚陪女兒複習荒廢兩週的英文文法。
會荒廢兩週也不能完全怪她。畢竟我跟老婆出國度假了那麼長時間,她今年九月才剛轉進新學校,還在適應期,不可能全靠自己跟上進度,何況又是英文文法。
經常聽人跟我說:「你英文那麼好,小孩一定沒問題的啊!」
當他們知道我有為孩子請英文家教時都會很驚訝:「為什麼啊?!你就自己教就好了啊!」
這種想法似是而非。也不是錯,但也不是那麼簡單。
我想首先大家都會同意:會做的人不一定會教。
很會打籃球的人不見得很會教別人打,很會做麵包的人不見得很會教別人烘培....你懂的。
這是其一。
你覺得自己能夠勝任教一個外國人中文文法嗎?你的教學能讓外國人在某種中文測驗裡獲取高分嗎?
同理,我覺得多數英文母語的美加人士也不見得能夠清晰有邏輯的解釋英文文法。
我在多倫多從國一唸書到大學畢業。在台灣讀小學時我從來沒有補過一天的英文,沒有家教,當時台灣的國小也沒有英文課程。我等於是一張英文白紙的狀態下在多倫多入學的,連 A~Z 的大小寫都不完全認得。
我的前兩年,七年級與八年級,英文完全不通,幾乎是在一片記憶模糊中度過的。即使如此,我還是記得在多倫多國中的三年,當地的英文課程有一部分的文法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要學文法。
可能你會有點驚訝,但我清楚記得,不是所有當地出生,以英文為母語的孩子在英文課的文法成績都好。九年級時我已逐漸適應英文,有少數的同學文法考試成績好像比我還爛。
這當然不是因為我聰明或什麼的。我猜想所有的語言都有一樣的特徵:口語的文法很鬆散,而書寫的文法相對嚴謹。
而天下最需要嚴謹文法的場合莫過於英語課發下來的那張考卷。
有很多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可以打敗不認真的學生,即使是母語者也一樣。
但是文法成績比我差的同學(為數不多),當時口語一定比我流利一百倍。因為母語者已經從小把文法內化了。我們所有人都是。那像是一種直覺,在一般的日常場合完全不需要經過邏輯思考。而且口語有許多鬆散的用法,只有在碰到嚴謹的考卷,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時才會暴露出弱點。
孩子當下需要的是嚴謹的文法老師來面對學校的考試成績,而不是一個教他如何自然對話與理解的人。
當然,大多數學校的語言教育往往不是以溝通為目的,而是以古板的考試為導向。
我們或許都認識台灣的一些學霸,在升學路上總是能在英文科目考取高分,但是真的要面對外國人溝通卻很難精準表達出想法。
(也認識一些面目可憎的 ABC,滿嘴晶晶體,bro bro bro、yo dawg、you know, like, what's going down。但叫他看篇 The New Yorker 的文章看得一知半解、翻譯的一塌糊塗、寫個正式的書信像是在寫流行歌詞一樣。我最受不了這種。)
其實這不是台灣教育獨有的現象。前幾天我與 nest 同事 David 在巴黎聊天時他也對這個現象很感嘆。
David 他的兒子在加州出生長大,但是高中時全家搬到巴黎,在當地的高中入學。法文是他兒子的第二語言。
聊到他兒子的法文程度時,他也有一樣的怨言:美國也好、法國也罷,學校的語言教育實在不是一種學習新語言的好管道。我跟他分享自己孩子在台灣學英文一樣的觀察。
今晚幫我女兒複習文法時,我們一起上網查了 transitive vs. intransitive verbs, present / past / future progressive 的時態等等。
整整三十年前我在多倫多國中有聽老師講解過這些東西的回憶漸漸浮上心頭。我們一起上網查了一些教學影片,馬上就可以理解詮釋給女兒,幫助她理解練習。
一般而言我在用英文溝通時是 100% 憑直覺,絕對不會去想這些東西的。
教文法我不是不行,但是吃力且不熟練。術業有專攻,還是交給專業的(家教)來比較有效率。
這是其二。
我以前也曾天真的以為,孩子出生後我就都跟他們講英文就好了。不是聽過很多這樣的雙語家庭嗎?
直到小嬰兒真的抱在胸口哄睡時才發現,啊,原來我只會「大人」的英文,一點都不會「小孩」的英文。
除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以外,我不太知道英文常唱的 nursery rhymes 有哪些,因為我12歲才到多倫多,從來沒有人用英文跟我唱過。
我覺得用英文說親密的「嬰兒語」很彆扭 - 狗狗、腳腳、抱抱、親親、心肝寶貝、奶嘴、巾巾 - 我知道這些英文表達詞,但是從來沒有人對我這樣說過,我用起來很不習慣。(但不知為何用中文就很自然)
我的英文是長大後用閱讀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雜誌、Neil Gaiman 與 Tolkien 的小說堆疊出來的。在 Google 開會說服美國主管我得心應手,洋洋灑灑寫些廢文毫無問題。
但是跟小小孩表達親密,回答問題?可能是因為我那個年紀還在台灣,所以還是中文表達自然。
當然,這個狀況隨著孩子長大而漸漸不是問題。而且經驗多了,我也慢慢不再覺得 kiddie talk 那麼彆扭。
但這始終是個意料之外的障礙。
這是其三。
其實我與老婆很崇尚讓孩子適性長大,不要一昧追求成績。所以我們讓他們很自由的讀很多課外書。他們自己對寫程式,畫畫有興趣,我們也都很支持。
但是當遇到學校要考試時,我們倆或多或少難免會忍不住覺得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不夠盡力」。
我們最常與孩子溝通的觀念:「爸媽希望看到你盡力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在意你最後考試的成績。」
所以才會時常有今晚這種複習大拜拜的場面,老婆在房間鞭策小兒注音符號,我在餐桌督導女兒英文文法。
就是一個感覺:你們根本沒有盡力啊!
有時想想實在很佩服那些能夠完全放手讓孩子全部自己來的家長。我可以理解、同理甚至有點羨慕那種理念的實踐,但是自己沒有勇氣做到。
孩子越長大,教育越感覺像是在陪公子/小姐讀書。他們在唸什麼,我們就要陪著一起重新複習一遍。好累。
想到我國高中時期,爸媽幾乎都不在身邊,沒有人坐在我旁邊跟我解釋回家作業不懂的地方,也沒有特別請什麼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家教。
什麼 transitive / intransitive verbs, past progressive tense, present perfect, prepositional phrase, dependent clause,甚至是英文詩詞的 iambic pentameter,我通通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下矇混過關了,現在也還活得好好的啊!
哎,當家長真的是無止盡的矛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