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elix Hong

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人

從葡萄牙 Porto 前往法國 Bordeaux 的班機起飛後,老婆看到旁邊的座位空著就挪了過去,這樣我們兩人都多一點空間。


她才剛入座,我眼角就喵到她身旁的老先生主動跟她搭訕起來。出於禮貌,老婆跟這位老先生聊了起來。


看他們聊得還滿起勁,剛開始我還小小擔心該不會是那種老先生想搭訕年輕亞洲小姐的情節吧....?


還好短短的兩個小時飛行很快就降落,大家起身在拿行李時,老婆幫我們兩人介紹。那位先生也很客氣,用很濃厚的德國口音英文跟我握手寒暄。


原來這位 Thomas 先生是退先的德國外交人員。曾被派駐在世界各地的德國大使館,年輕時也曾在德軍服役。他與前妻離婚後,派駐在南美洲。那時認識再婚了現在的太太,兩人退休後一起定居在巴黎。

他知道了 Sharleen 是台灣來的之後,一路上聊了很多他對兩岸局勢的看法,也對台灣人的想法很有興趣。


結果他和我同樣是個歷史控,恰巧也對一、二戰的歐洲戰場很感興趣。Sharleen 跟他說我很想安排一趟北法的二戰諾曼第之旅,他就很開心的開始跟我分享他去看過的景點,哪些小鎮值得去住一兩晚等等。


離開機場時我們互留了聯絡方式,也歡迎他如果有機會再來台灣時跟我們聯絡。


我們一行人在 Bordeaux 閒逛找午餐吃,遇到了一群年輕人快速圍上來,用法語口音很重的英文問能否跟我們一起合照?


任何有歐洲經驗的旅人這時候我想一定都會響起內心警報,立刻針對身邊360度警戒,因為這是典型的扒手集團作業模式:年輕人、多人一起快速圍上、找遊客下手、一兩人假裝詢問,其他人趁機半偷半搶。倫敦、巴黎、羅馬這些觀光大城層出不窮。


(其實也沒那麼恐怖 - 只要你警覺心夠快、警戒圈迅速拉起、態度與推拒夠堅定、身上不要帶貴重物品,那也沒什麼好怕的。)


我刻意保持一個安全距離聽其中一位大學樣貌的年輕男生解釋 - 他自稱他們是當地波爾多大學的一群學生,為了交一堂「供應鏈相關」課程的作業,任務是必須要在街頭上找到遊客並且與他們一起照張相。


結果沒有問題,他們的確只是一般的大學生。我笑說我們這一團剛好有很多供應鏈專家啊,可以一起照張相讓你們交作業,但是也要給我一張相片才可以。於是就在交易所廣場上有了這張團體照。


美味的典型法國午餐後(Brasserie Maillard),大家解散自由行動。我與老婆閒晃到聖彼得廣場時,又另一組大學模樣的年輕人上前詢問是否可以一起照張相,但是這次的任務是要一張 high-five 的照片。


一回生二回熟,我開玩笑說你們今天是第二組要照相的人了,「如果你能把我照得很帥那就可以合照」。

他們可能當真了,於是就有了這位女生跟我 high-five 表情卻看起來勉為其難的照片。


因為當地實在好多年輕人,不太像是歐洲 B 線城市年齡失衡的狀況。後來 Sharleen 上網查了才知道,原來這個人口數二十六萬人的法國城市裡就有 52,000 名大學生。


在 Bordeaux 入住民宿的老闆是個有趣的法國男人,非常友善。他與太太和一對雙胞胎小男孩住在民宿的一樓,會自己在家裡烘培自做的穀片麥片當早餐(很好吃),也給了我很多關於參訪當地景點的建議。


剛到的第一晚我跟他說葡萄牙真是太棒了,尤其是酒好便宜又好喝!他客氣但疑惑的揚起一邊眉毛,斜眼看著我說 "Really?“


我們開了一瓶在葡萄牙買覺得 cp 值很高的紅酒,也請他喝一杯。身為全球產酒聖地 Bordeaux 當地人的他,當然用看起來很專業的方式小嚐了幾口 -- 搖晃酒杯、看顏色、聞香味、滋滋滋吸空氣等等專業技巧全用上了,然後婉轉的跟我說:「還可以,但是我覺得這隻酒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成熟。」


我看得出來他不太欣賞這隻酒,以為他的評論到這裡就客氣結束了。沒想到我還沒接話,他又忍不住接著繼續說下去 -- 橡木桶的味道太重啦、他個人偏好什麼味道啦、橡木桶熟成如果年份不夠如何如何啦....


我斜眼看著他,我們兩人忍不住一起大笑出來。


離開 Bordeaux 到巴黎飯店辦理入住手續時,一位看起來是亞洲「大姐」的飯店接待人員與我聊起來。


原來她來自緬甸,二十多年前輾轉來到法國,就這樣定居下來了。


她說自己的名字很好記,念 "Shwei-Shwei"。她自己一個人在巴黎,家人都還在緬甸。


我問她說這樣很寂寞吧?沒辦法把家人也接過來嗎?


她嘆氣說她試過好幾次了,曾把弟弟帶過來找工作、也曾讓父母都來巴黎住了一年,但是她家人「都找各種理由不願意待下來,」嫌工作太累啦、被歧視啦、父母嫌巴黎冬天太冷等等。


她說她已經明白了,家人太習慣緬甸的生活方式不願意改變,她也接受這樣的安排了。


「巴黎的生活真的很貴,飯店工作也很辛苦」她跟我說,「尤其是我自己一人剛來到法國的時候先到了里昂,那時真的非常辛苦。」


「但是你知道,我在法國有自由!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老闆對我不好我可以換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我下班以後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選擇。在緬甸沒有這些機會!」


她又嘆一口氣搖頭說:「我的家人看不到這樣的機會,他們太習慣緬甸的生活方式了,即使沒有選擇。」


離開巴黎飯店的早上七點多,我看到她在早餐區服務,特別跟她揮揮手道別。


我們在 Porto 逛街時,走進了一間很棒的藝術品店,老闆就是創作的藝術家,店裡放的音樂又是我大學時很常聽的 Incubus 樂團。老婆很喜歡他的作品,買了幾幅畫與裝飾品,與他聊了起來,才知道他是巴西移民,來到 Porto 已經十幾年了。

剛開始是個街頭藝人,六年的街頭賣畫生涯之後才開了這第一間店,另外最近在火車站也開了第二間分店。


在葡萄牙我們安排的三位當地年輕導遊裡,有兩位是超級動漫迷。從小看葡萄牙文的七龍珠動畫開始,火影忍者、死神、咒術迴戰、進擊的巨人、海賊王.....


穿過十萬八千里,跨文化跨語言,還是能遇到跟你有相同嗜好的人。


其中一位年輕的導遊特別熱情。爸爸是位 Breitling 的專屬修錶師,但在他很小時就與媽媽離婚了。他跟媽媽一起住,兩人感情很好。唯一一次離開歐洲就是與媽媽一起到峇里島度假。當天導覽結束回程的路上,他甚至還半開玩笑的提議說要不要我們七人到他家吃晚餐,他媽媽很好客,現在立刻打電話說一聲一定沒問題。我們趕快婉拒他的熱情。

在車上他主動問起台灣與中國的狀況。因為我對葡萄牙的政治完全無知,於是我也問起他身為年輕人的看法。


「城鄉的差異,還有不同世代的價值觀相差很大,」他說。


經過路邊一個巨大的競選看板時,他特別指著上面的政治人物說:


「這是我們前任首相 António Costa。我與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他。他就是那種保守守舊的政治人物。他在 covid 疫情時說了很多不尊重醫護人員的話。


他這塊看板上的標語意思是:"葡萄牙年輕人有三種出路:海、陸、空"。


可能你們要懂葡萄牙文才感覺得到,他是暗示年輕人不爽就離開葡萄牙吧。」

 

行千里路是否勝過讀萬卷書?


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意義的比較。兩者之間何謂「勝」?


狹義一點的想,那要看個人旅行與讀書的態度吧......如果只是參加兩週遊八個國家這類走馬看花,或只帶去 Outlet 購物的旅行團,那麼就算去過了三、四十個國家也沒多深的認識?


同理,如果讀書只是當作某種工具或手段,或只是教條式的相信字面上的內容,而缺乏親身體驗,那也只是一知半解?


廣義而想,行千里路與讀萬卷書本就沒有矛盾,而是相輔相成。


旅遊的好處就是體會到世界好大。這個「大」的體會來自於不管你在家鄉有什麼樣的成就、是多了不起的人物,似乎都不會對世界另一邊的這個人帶來什麼影響或改變。


「大」的感覺來自於我們有那麼不同的人生經驗,卻又有很類似的煩惱、家庭的問題、爭議十足的政治人物、社會的紛亂、資源的不公、世代的差異;又有很類似的喜好(動漫)與幽默感(在葡萄牙開法國人的玩笑,在法國開美國人的玩笑)。


「世界好大」的體會不來自於飛行幾小時或地點多偏僻,而來自於路上遇到的那些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與願望。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